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一百七十六章 关联因素(2 / 2)

看得狭隘一些,海军与6战队攻打所罗门群岛,也只是希望在这里大量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,让美军流出更多的鲜血,从而无力守卫澳洲大6。至于接下来进军澳洲大6,完全是另外一回事。

在牧浩洋的战略规划中,进军澳洲大6将是二零五四年底的事情。

到时候,中国军队的大型电动运输机肯定会过一万架,电动战术运输机有望达到一万两千架。扣除部署在大6战场上的空运力量之后,海军与6战队至少能够分到五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八千架电动战术运输机,也就有能力打一场没有登6舰队参与的跨海战役,即直接以空降与空运的方式攻打澳洲大6。

到时候,海军要做的,只是阻止美军舰队进入澳洲大6与东南亚之间的海域。

至于6战队,将不再搭乘登6战舰作战,而是直接用运输机送往战场,在澳洲大6北部开辟“登6场”。

从某种意义上讲,牧浩洋对未来地面战争的认识程度过了戚凯威。

要知道,打到二零五四年初,戚凯威都没有完全放下以往的6军进攻战术,没有充分利用空运的巨大潜力。

当然,这也与旁观者清有关。

在战略展方向的认识上,特别是在新式兵器对战术影响的认识上,不太了解地面战争的牧浩洋也就不会受到传统战术思想的影响,能够更加客观的评价新式装备的价值,以及对战争方式产生的影响。

可惜的是,牧浩洋不是6军参谋长,而且得服从政治决定。

结果就是,在明知道没有必要继续在所罗门群岛打下去的时候,牧浩洋仍然得硬着头皮打下去。

他能做的,就是尽可能的减轻部队的作战伤亡。

至于损失与消耗,牧浩洋还真没有考虑过,因为在他看来,损失了的装备与消耗掉的物资都能制造出来,只有优秀的军人无法制造出来,哪怕招募更多的新兵,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,而且只有打过几场战斗,在鲜血里滚了几圈的军人,才有资格称之为真正的军人。

以这次世界大战的标准,一名老兵身后是两到三名新兵的遗体。

也就是说,在一线作战部队中,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新兵能够成长为老兵,获得其他老兵的认可。

为了减轻伤亡,牧浩洋自然不会让6战队去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。

说白了,牧浩洋也是在耗时间,即拖得足够久,直到黄瀚林认为,即便不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也没有影响。

明白这一点,再来看牧浩洋在一月中旬的战略决策会议上的表现,就能明白他为什么要保持沉默了。

显然,牧浩洋也希望戚凯威的豪赌能够赚得盆满钵满,因为这意味着,伏尔加格勒的巨大胜利能够使所罗门群岛战役相形见绌,也就能够让黄瀚林志得意满,从而让牧浩洋终结这场已经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血战。至少,牧浩洋可以趁此机会说服黄瀚林,让元相信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已经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了。

可惜的是,牧浩洋忽视、或者说是回避了一个问题。

那就是,如果攻打伏尔加格勒的作战行动失败,那么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了。

从政治上讲,真要出现这种情况,那么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就将成为必然。

要知道,掩盖一场惨重失败的办法只有两个,一是一次痛快淋漓的胜利,二是一场更加惨重的失败。

以二零五四年初的战场局势来看,不管用哪个办法,都得在所罗门群岛实施。

也就是说,只要进攻伏尔加格勒的行动失败,不管能否打下瓜达尔卡纳尔岛,都将成为掩盖战略挫折的主要手段。

事实上,牧浩洋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,而且开始着手准备。

当时,他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让6战队向西南太平洋增兵,并且从其他战区抽调6战师充当战略预备队,以便在逼不得已的时候,起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行动,而不是到时候再做准备。

紧接着,牧浩洋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:整顿舰队。

在他看来,弥补6战遭受挫折的最好办法,就是在海洋战场上取得一次重大胜利,而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,只有舰队。

也正是在这个时候,牧浩洋盯上了美国海军,开始策划五月份的海上决战。